首页>重要新闻>编辑推荐

绿色中国行 · 走进安徽

碧水青山新画卷

——安徽财政支持绿色发展纪实之一

作者:李忠峰 苏望月 江腾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17-12-28

  跨省“对赌”水质——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新安江迤逦出山的第一座古镇是休宁县流口镇。每周二,周边的村民都要带着垃圾,到镇上开办的“垃圾兑换超市”,换来肥皂、牙膏、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

  10个矿泉水瓶兑换1支牙刷或1包黄酒,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用矿泉水瓶、烟蒂、塑料袋等易收集垃圾兑换食盐、黄酒、牙刷、肥皂等日常物资,“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分了类、归了位。

  “时下垃圾成了宝,有人扔马上有人跟着捡,别说大马路上的,就是岸边水里也找不着。”在流口村村委会主任李太河的印象里,浮在水面、沉在水底的垃圾一度比比皆是,“今年6月24日洪水退后除了砂泥,河道河岸上几乎看不到垃圾。”

  记者在村里绕行一周,最深的印象是环境干净。田埂边、村居旁,见不到任何垃圾废物,闻不到一点儿异味儿。“村民现在特别重视生活环境,在卫生习惯上和城里人没什么差别。”流口镇干部汪成俊告诉记者。

  和流口镇一样,垃圾兑换超市以月增一个的速度在新安江流域村镇铺开,现已覆盖黄山市101个乡镇,800多个行政村,3000多个自然村。

  在农村培养起这种近乎“苛刻”的环保意识谈何容易!这一切源自皖浙两省“对赌”水质。

  2012年,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正式实施,皖浙两省上下游利益联动,共同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新历程。

  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中央财政纵向出资3亿元补给上游的安徽,安徽、浙江两省横向分别出资1亿元,实行“对赌”:如果出境水质不达标,安徽补给浙江1亿元,如果达标,浙江补给安徽1亿元。

  与此同时,安徽省委、省政府对黄山市不再以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是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松绑”之后的黄山市重新定义产业布局,明确了新型工业化和“旅游+”的发展方向,严拒污染项目进入黄山。

  黄山市专设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各区县配套设立新保局或新保办,开始了环保系统整治。2015年,试点进入第二轮,皖浙两省在提高水质考核标准7%的前提下,把“对赌”的双方出资额度各增加到2亿元。

  随之,黄山市深入实施“10个全覆盖”和“10个强力推进”,目标对准3个主攻方向,即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和城乡垃圾污水整治。

  也是在这一年,黄山市在全省首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现已完成网点建设400多个,将高、中毒农药列入黑名单,逐出新安江流域。

  2016年,黄山市与国开行、国开证券共同发起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绿色发展基金,按照1∶5比例放大,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同样,这些款项只能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两轮试点,皖浙两省断面水质检测全面合格——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同时,千岛湖水质实现与上游来水同步改善,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黄山市顺利拿到了补偿金。

  “生态补偿试点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老百姓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当地的一位干部说,“当地人现在认识到了,国家和下游每年拿出几亿元,我们要把水保护好,原来这水是值钱的。”

  省内“对赌”水质——扩大试点守住绿水青山 

  跨省“对赌”,浙江收获了水质,安徽赢得了资金。这也给安徽极大的启发,为何不扩大试点?

  2014年11月,安徽省启动省内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六安市、合肥市以跨市界考核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每年设立补偿资金2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2亿元,六安、合肥市分别投入0.4亿元。由省里组织断面水质监测,每年3月底前公布上一年水质监测数据。以此为依据,确定补偿资金分配,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为保证水质,六安市在涉及县区之间设置了出境4个断面,按月监测通报,同时将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考核结果纳入政府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将实行“一票否决”。

  在严厉的考核面前,生态保护不再是一句空话;真金白银的奖励,也激起了上游保护环境的极大热情。

  佛子岭水库是合肥市的“大水缸”,该市每年从这里调水约1.3亿立方米,占全市总调水量的65%。现在其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过去网箱养鱼,水库沿线曾布有密密麻麻的网箱2万余只,库湾拦网箱20多处,养殖面积达167万平方米,水面漂浮物积聚污染了水质。通过清理,现在,我每天回家时都要带一桶水库的水回家,家里人都说用这水炖鱼味道好。”在佛子岭水库码头,55岁的谢长春说。

  老谢一直生活在水库附近,很早就开始网箱养鱼。2014年,网箱全部拆除,他获得了近50万元的补偿。“我依旧靠着‘水’吃饭,开始在水库做旅游工作。”他说,环保不能仅算眼前账,只要守护住这方青山绿水,子子孙孙就能受益无穷。

  水库边的农家乐老板也高兴:“现在来旅游的客人明显多了,每逢节假日,生意特别好。”

  在相邻的金寨县,环境整治也是如火如荼。

  金寨县财政局副局长李述庆介绍,自2014年以来,金寨县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西淠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还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实时监控响洪甸水库水质状况。“连年来,在六安市每月监测考核通报中,我县均能达到考核要求,P值(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5左右,为区县最优。”李述庆说。

  几年来,一方收获了水质,一方赢得了资金,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六安市大部分资金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确定对霍山、金寨、裕安、金安4个县区的补偿额度,资金全部用于流域水环境治理。

  “大别山生态补偿制度启动实施以来,跨市断面水质每年均达到标准,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效果明显。”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召远表示,下一步,安徽将继续研究完善全省域内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将这一成果进一步扩大,从而提高全省水环境质量。

  设立专项资金——保护江河湖泊 

  走在黄山区仙源镇生活污水处理点四周,满眼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闻不到丝毫异味。黄山区环保局副局长周振国介绍,该处理点采用“无动力厌氧+复合型潜流湿地”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0吨/天。其中,厨房用水、洗衣用水与厕所污水分隔开来,分别处理。

  在黄山区,共有14个这样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104处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4个乡镇都建设了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三级垃圾处理模式。

  改变这一切的,是江河湖泊生态保护专项工程。

  2013—2016年,中央财政下达安徽省专项资金12.4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瓦埠湖、太平湖等生态环保工作。享有“黄山情侣”之称太平湖是安徽省湖面最大、湖水最深的人工湖。其正常蓄水量为24亿立方米,是安徽省重要的优质淡水战略资源,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网箱养殖技术兴盛以来,太平湖水污染日益严重。2012年,太平湖列入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黄山区以此为契机,实施太平湖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彻底收购、清退现有网箱,下大力气保护太平湖的生态环境。

  同时,黄山区还探索建立各级财政、村组集体、社会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入运营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保障项目切实发挥效益。

  有了好的政策措施,关键在于落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平湖和安徽其他各地“治水”一样,都采取了河长制,确保河流生态不受污染。

  近6年来,太平湖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在财政部、环保部组织的年度绩效评价工作中,太平湖在2014年度获得全国第三、2015年度获得全国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并因此获得专项奖励。

  财政资金奖补——提高污水处理工艺 

  如何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也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走进安徽迎驾股份有限公司曲酒分公司,经过处理的“污水”汩汩流入池内,成群的金鱼在自由地游弋。

  “我们厂里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后,除了不能饮用外,可以用作其他的生活用水,这种污水处理工艺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该公司副总经理广家权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公司对存在设计缺陷、设备老化的污水处理站进行改造,包括工艺、设备的升级及更换,至今已投资5000余万元。

  同时,公司将酿酒废弃物综合利用;每个车间蒸馏器冷凝水通过管道回收至蓄水池,处理后循环利用。目前污水排放全部均达标。仅冷却水每日回用3000吨,年节水90万吨,在带来较大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获得了可观的财政奖补资金。

  安徽省财政厅经建处负责同志介绍,2014—2016年,安徽省财政共安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1631万元,资金按因素法切块到市,由市级统筹安排使用,重点解决政府关注、群众反映强烈、急需治理的环境问题。此外,安徽还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我们在加大环保投入的同时,还制定了各类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使用范围、分配要求及项目监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鼓励支持通过引入PPP模式、设立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基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保护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形成政府、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保障机制。”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

  一系列努力“治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

  2016年,安徽省地表水水质状况稳中趋好,全省106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69.8%,较国家年度目标提高3.8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94.6%,全部达到国家年度目标要求。

0
相关推荐 >

中国财经报微信

×

国家PPP微信

×